2009年4月25日 星期六

[日影] Climber's High

1985年日本發生史上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空難,「日航123號航班於群馬縣御巢鷹山墜機,520人罹難」的消息震撼日本,蓋掉首相自終戰以來是否參拜靖國神社的消息,群馬縣的地方報紙記者「北關東新聞」記者悠木和雅(堤真一飾演)臨危受命成為新聞小組召集人,甚至無法趕上跟前輩「安西」(高島政宏)的登山約定。新聞媒體從救難活動一直到失事真相,不斷的在其中挖掘,這部電影描述的,就是這些記者的熱血。

簡單來說,重點戲還是放在悠木這個角色對於新聞小組的調度,還有一些在當地跑的記者、像堺雅人演的「佐山」的故事,比較多的重點是放在新聞記者的態度,而不是失事的狀況,所以請不要把它當成災難片,這裡面沒有虛情假意、沒有人性偉大,只有記者實事求是的態度。

整部電影看下來,常看到的是當年記者採訪的辛苦,只有並不普及的無線電、沒有手機、電話不普遍的情況下要到深山去採訪(還一堆記者穿襯衫打領帶…),趕在截稿前急急忙忙衝下山找民家借電話這點,現在大概很難想像,因為現在的記者大多都只要待在電腦前去幾個有名的討論區抄抄新聞就好。

悠木主張要無線電,但是卻被上面的人擋住,記者大老遠跑去當地的記者採訪的內容卻無法登上報紙,更何況這些記者還弄得全身狼狽;而不能登報的理由只是因為主管看悠木這個召集人不爽所以故意整他,而沒有無線電的理由只是因為那些老派認為「採訪就是騎著腳踏車努力的踩,然後趕在截稿前努力的跑到有電話的地方,跟一堆人借過電話被拒之後,還能找到電話傳回來的消息才是真正的新聞」,而老派的不斷打壓,悠木為了新聞的完整性徹下廣告與廣告部對幹,甚至為了傳達真實性而與派報業務部對峙,描寫的都是一些報社內部的內鬥問題。

而電影中段開始圍繞在墜機原因的採訪,悠木的手下得到獨家消息最後去求證,但是求證的結果卻是不明確且正面的消息,悠木秉持著「Check!Double check」的態度,面對上面的壓力以及挖掘獨家的記者,夾在中間的他到底要不要登報?這中間的議題,對於講求真實的新聞業,我想算是一個當頭棒喝。

看完這部片,現在的科技環境比起以前好得太多了,相反地新聞的真實性卻越來越低,「跑新聞」已經式微,取而代之的是「抄新聞」與「做新聞」,所謂的獨家也大多是沒有證實、甚至根本不是事實的「黑影」,這些劣質記者真的應該好好反省一下。

片中另外夾雜悠木與小孩的關係、跟朋友的關係,似乎可以更驗證這個角色在新聞上的執著,堤真一演得真的很棒,堺雅人同樣精彩,這部戲真的是一個演技大享受。而利用登山比喻跑新聞這一點,真的很讓人印象深刻。

不過片長長達兩個半小時,話題又嚴肅,看完真是需要一點耐心,加上大家講話速度很快(反應新聞記著跟時間競賽的特質嗎?),專業術語(新聞、登山),讓我的日文能力真是吃不消,一直在倒帶,查字典,整部片看完我大概花了3個小時。

不過真的很建議有中文字幕電影時,大家可以看看。

2009年4月12日 星期日

[日影] Negative Happy Chainsaw Edge

生活過得毫無特別的高中生山本陽介,認為這個人生「不過就是這樣」,渾渾噩噩的過日子,一直到好友「能登」去世,雖然開始思考想要做些什麼,不過依舊是毫無動力;就這樣的陽介偶然遇到跟拿這電鋸巨漢對戰的美少女「雪崎繪理」,陪著繪理每晚不停跟電鋸巨漢戰鬥的陽介,隨著繪理的話語以及戰鬥的情景,陽介開始思考起人生的意義,於是下定決心「能為一個女人而死,是最棒的結局」。

這部戲是改編瀧本龍彥於2001年出版的同名作品,這個作家的名字大家應該不陌生,就是創作「歡迎來到NHK」的作者,所以這部戲,乍看之下是部奇幻動作片,其實不過是利用「美少女VS電鋸男」這個當作引子,引導出年輕人的價值觀、社會的價值觀,透過年輕人的角度來描述他們眼中的世界,再透過電影中老師這個角色來描述眼中的年輕人,而美少女VS電鋸男,其實說穿了也就是「生活態度與現實社會」的衝突,至於其他描述到的東西,大部分也都是描寫現在的年輕人的想法。

所以,把這部戲當作動作片的話,可是會覺得上當,電影是2008年的作品,所以利用特效技術把「美少女VS壯漢」這個要素做得很棒,幾個鏡頭處理得很有氣勢,還加上了些許惡搞的元素,也因此整部片並不單調,雖說如此,有些小地方在劇情上處理得不是很精緻,有點沒辦法完全把「陽介心中的世界」完整的描寫出來。

整部片看完其實還蠻不錯的,只是難免這種意識形態為重的片子,會有些地方小沉悶。